登陸時機 決定勝負
鴻海到大陸投資,86年認列投資收益只有0.21億元,去年認列211億元收益,近十年來認列差距1,000倍;燦坤早期在大陸投資有成,回台上櫃、轉上市,去年因大陸投資問題,被會計師簽註保留意見,落得股票「全額交割」。
這是上市公司大陸投資兩個極端例子。就像政府與民間企業對是否放寬大陸投資,政策與建議兩極化一樣,長久以來各在翹翹板的兩端,抓不到平衡點。
政府大陸政策從早期的「戒急用忍」,到陳水扁總統今年元旦文告的「積極管理、有效開放」,多採緊縮政策;但藍綠民間重量級企業負責人還是跟著連戰的「國共論壇團」,到大陸和胡錦濤「握手」。
政府的大陸政策,有如家長想要保護孩子,不要和惡鄰居往來密切,管得很緊;孩子卻有他們的想法,硬要出去闖一片天,才有前途。逼得孩子偷溜、離家出走,也氣得老爸跳腳、老媽大罵「良心安在?」
企業到大陸投資就如在國內外投資,有賺、有賠,這是企業的選擇,成敗自負,他們爭取的是一個「機會」;但是政府隨時用政策來決定企業的機會,使得台灣企業因不同的「機會點」,在大陸投資領域上產生很大的效益落差。
像鴻海早期登陸,現在成為台灣企業在大陸投資的「標竿」;同樣為電子大廠的台積電,近年來才獲准登陸,起步較晚,去年還得認列22.4億元投資虧損。
政府鼓勵外資來台,不少上市公司的外資持股比重超過五成,已是國際性企業;然而政府仍用管小孩的方式,決定他們的機會點。問題是最後還是留不住孩子,徒增彼此間的疏離感。
----------------------------------------
醫療業西進 插旗尋生機
台灣醫院前進大陸,終於撥雲見日。有遠見的企業財團和醫療院所,看好大陸醫療市場龐大潛力,數年前就展開行動,包括長庚、明基、旺旺等企業投資的醫院,最近逐一浮上檯面,而檯面下還有很多業者正在尋找出路、企圖勝出。
翻開大陸地圖,台灣醫院插上旗子的地區相當集中,大都是跟著台商腳步走。「台商在哪裡,醫院就在哪裡」;第一波搶的商機,就是台商的自費市場。
深耕廣植 搶食台商自費市場
醫界龍頭的長庚醫院布局廈門、深耕多年的聯新集團在上海、旺旺集團鎖定長沙根據地、布局數年的明基選在南京和蘇州、六和集團在昆山命名的宗仁卿醫院、桃園敏盛體系前進河南、寶成集團在廣州、秀傳醫院體系看中上海、日月光集團和前聯安診所院長朱恆毅合作的景康也選在上海。
上個月在大陸舉辦的國共經貿論壇,釋出對台灣開放醫療市場的利多,外界這才知道「有那麼多台商企業、醫療體系已進駐大陸」。目前還有慈濟、耕莘和台安等大醫院,正審慎評估前進大陸。
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秘書長吳明彥分析,大陸就像30年前的台灣,一線城市國民年收入約3,500美元,人民有錢就看得起病,這是最大利基。「大陸有九成八的醫院是公立醫院,醫療品質低落,只要在台灣經營不錯的醫院能去大陸,應該都會賺錢。」
吳明彥說,以往台灣人到大陸開醫院,困難重重,花了三年時間、蓋200多個章,還不一定拿得到許可證;現在資金限制和合資比例都大幅放寬,今非昔比。
當初台塑北京就因台塑董事長王永慶堅持百分百獨資,以致胎死腹中;現在台塑廈門即將開幕,勢必對當地醫院造成壓力,長庚的經驗若複製到大陸,將創造驚人業績。
寶成國際集團在大陸有龐大生產基地,重視員工醫療保健,很早就在廠區建醫療設施,如中山寶元醫院,主要是方便台灣幹部及員工就醫。
目前納入城市醫療保險的大陸人民有2億人,還有3億人有二級的城鄉保險,另外3億人有國營企業保險,合計就是幾兆元的商機。台灣醫院想生存,不能只做台商生意,而要打入大陸人的醫療保險市場。
台灣醫界2000年曾組團到大陸考察,吳明彥分析,未來大陸公立醫院應朝公辦民營方式,委託民間經營,這對台灣醫療院所才是真正的利多。
鼓勵財團出錢蓋醫院是另一個方向。30年前,台灣有些非營利型財團法人醫院投入資金、硬體和軟體,才有現在台灣七成私人醫院的市占率。私立醫院和公立醫院七三比,是健全醫療市場的黃金比例。
複製經驗 應可創造驚人業績
前進大陸,無論是醫療體系、企業財團或診所醫師個體戶,都必須遵守市場法則。在大陸,要打入醫療市場,除要掌握政策風向球,人脈、銀彈和定位缺一不可。
聯新集團執行長張煥禎耕耘十年,拿到第一個150床以上規模的中外合資醫院執照,將在明年完工擁有600床的上海聯新國際醫院。
張煥禎營運的辰新醫院,是醫界到大陸參觀的必訪行程,從最早投資人民幣2,000萬元,第一年賠了300萬元,逐步遞減,直到最近才打平。他說:「想在大陸賺錢,沒有想像中容易。」
張煥禎強調,一定要派自己人在當地,建立良好關係,而資金更是後盾,也要考量醫院市場定位。他說:「若只想做外國人和台商生意,市場規模絕對做不大。」
長庚廈門醫院預計10月底完工,12月啟用,初期鎖定癌症、慢性病和器官移植三大領域,還有內、外、兒、婦、眼、耳鼻喉、口腔、腫瘤、復健、皮膚、醫療美容、麻醉、病理、檢驗、影像、家醫到中醫,將近20個專科,一口氣就是500 名員工,目標無非是做大,而且是獨大。
長庚的野心不只廈門,王永慶曾表示,大陸開醫院不是為賺錢,但長庚內部評估,十年內不容易損益兩平。長庚也積極籌備長庚洛陽、長庚鄭州及一度停擺的長庚上海。
想蓋大醫院,就少不了大集團。大型醫院是高度資本集中行業,在大陸所謂的「三甲醫院」,相當於台灣的醫學中心,每一床經營成本約10萬美元,以1,000床規模計算,至少要新台幣30多億元。
規模做大 政通人和銀彈要夠
熟悉內情的醫界人士直言,政府管得了上市公司,管不了個人;因此最後只管制到長庚、馬偕、國泰、新光這些財團法人,若以其他轉投資醫院方式前進大陸,政府可能就管不到了。
台灣醫院前進大陸,兩岸政策一緊一鬆。鬆緊之間,醫院、財團如何兼顧法律和生存,考驗白袍下的智慧。
----------------------------------------
兩岸信息產業論壇》半導體 能源議題入列
華聚產業共同標準推動基金會董事長江丙坤昨(7)日說,兩岸在台北舉行的「信息產業技術標準論壇」,除已有初步共識的Mu記憶卡、LCD面板、第三代行動電腦和音視頻標準四項外,將新增半導體和能源二項新議題,希望整合兩岸科技技術與大陸市場,讓台商優先登陸,取得商機。
台灣區電機電子公會理事長許勝雄昨天說,這次論壇以第三代行動通信(3G)TD-SCDMA標準最受矚目、影響最大,大陸計劃在今年底釋出至少三張3G執照,最快明年底大陸3G市場百家爭鳴,龐大的商機,最受全球通信業者關切,攸關台商未來幾年在大陸3G市場發展。
江丙坤說,兩岸科技標準,經去年在北京一次科技技術標準論壇、一次合作座談會後,雙方已有良好共識,接下來,部分議題將進入實質會談,這次在台北二天的論壇,安排內湖科技園區、中南部廠商拜會,廠商反應非常熱絡。
江丙坤去年7月率領華聚產業基金會「重量級」成員赴北京,與大陸電子工業標準化技術協會、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共同舉辦第一次海峽兩岸信息產業技術標準論壇,在兩岸科技標準制定議題,達成多項突破性進展。
大陸信息產業部副部長蔣耀平率領訪問團來台,主要是回應江丙坤去年在北京的結論和共識。
許勝雄說,以目前進度來看,兩岸共制標準以記憶卡的可能性最大,市場最成熟,可望共同成立μ卡推動聯盟。我方代表有力晶、華碩等,大陸有聯想、海爾、海信、TCL等大廠。
未來台灣業者將與大陸廠商平起平坐、一視同仁共商Mu卡標準。
- May 08 Mon 2006 22:30
5/8兩岸經貿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